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领衔的重大临床科研项目《基于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的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机制探索及治疗策略研究》,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正式启动。团队已为10例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成功实施微创介入封堵手术,标志着该研究在临床应用阶段迈出关键一步。
破解医学谜题: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深度关联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性异常,近年来,国际研究发现其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等疾病存在潜在关联,尤其是顽固性偏头痛患者中PFO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然而,其具体机制及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潘湘斌教授团队长期深耕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始终紧跟国际医学前沿。此次来疆,团队联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探索卵圆孔未闭(PFO)介入封堵术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长期预后,旨在为全球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案。
技术领航:微创介入手术赋能精准医疗
项目启动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专家团队紧密合作,依托超声引导下的经皮介入技术,成功为10例长期饱受偏头痛困扰的PFO患者实施封堵手术。该技术仅通过股静脉穿刺即可完成,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和X射线辐射,患者术后恢复快,头痛症状显著改善。首批病例的成功入组,不仅验证了该技术路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为后续大样本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高地联动:助力边疆医疗创新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专科联盟单位,此次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深度合作,凸显了“医研协同”成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专家表示:“新疆地区人口基数大,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群体也相对集中,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源。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不仅能在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关联领域实现科研突破,更能将国际领先的诊疗技术和经验留在边疆,帮助当地医院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在边疆地区的落地见效贡献力量。”
据悉,该研究项目计划在全国纳入400例患者,通过长期随访评估PFO封堵术对偏头痛频率、严重程度的改善效果,并深入探究其神经血管机制。未来,项目成果有望改写国际指南,为全球数亿偏头痛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将借此契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及临床科研能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医疗科研新高地。